• 中文
    • English
  • 注册
  •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注:1 内容:90

    心理学:比浑身负能量更可怕的是,满身“伪正能量”的人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江湖新秀
    武林盟主

    相信熟悉曲艺的人们对于郭德纲都不陌生,虽然人们对他的褒贬不一,但是不得不说,他的经历以及之后的应对都能够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一些值得学习的地方。早年他用尽全力想要“挤进”所谓“主流曲艺圈”当中,结果却因为自己出身非体制内,又没有什么背景,所以屡屡碰壁;而好不容易靠着努力有了一些名气之后,又有许多人来打压、批判他,导致他的相声之路充满荆棘。

    他表示曾经有很多人疑惑:“为什么你总在台上讽刺、挖苦那些所谓“主流”相声艺人,这些人对你有那么大的伤害吗?”

    关于这种情况,郭德纲在一次采访当中发自内心地表示:“不明白任何情况就劝你一定要大度的人,这种人你要离他远一点,因为雷劈他的时候会连累到你。”

    心理学:比浑身负能量更可怕的是,满身“伪正能量”的人

    相信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样的情况也不少。

    当你结束一天的忙碌工作,回到家中,躺在床上发布一条社交动态告知社交圈中的人们自己工作不易时,总会有人说:“你这算什么,大家都很不容易”。

    而当你终于鼓起勇气,辞掉自己忍受许久的并不适合做的工作,专心去读书提升学历或者创业时,又总是会有声音说:“你看他多没有责任心,都这么大年纪了,那么高收入的工作都不干,还去上学,这不是不孝顺父母吗?”。

    当你身心疲惫,终于结束了一段恋情之时,又会有人会说:“我觉得ta挺好的,起码……”来劝你再等等。对于这些道德绑架、情绪忽视以及强制乐观的行为,其实都属于一种“伪正能量”,对于生活当中的这些人以及这种声音,一定要远离,因为这种“伪正能量”,是比那些负能量更加可怕的

    心理学:比浑身负能量更可怕的是,满身“伪正能量”的人

    变味的“正能量”与“负能量”

    负能量(Negative Energy)原本是自然科学当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低于真空零点能的能量,正能量与之相对。后被应用于社会科学,尤其是心理学领域。心理学将之定义为“能迅速把人的心情拉低,让人消沉的东西,它是一种能量,而且是一种负能量,类似于传染病。”所以我们可以得知,在一开始时,负能量其实是相对而言更加应该被避免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媒体传播的便利,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愈发的低,所以这两种“能量”的本质也发生了变化。在当今社会当中,许多“正能量”都成为了披着外衣的“伪正能量”甚至是一些带有“洗脑”性质的信息。

    相反“负能量”有时则能够如同惊雷一般让人惊醒,或者是给疲惫的人们一种用以自嘲、从而在当下生活中继续下去的“良药”。

    心理学:比浑身负能量更可怕的是,满身“伪正能量”的人

    举个简单的例子。“公知”是近年来为人所熟知的一个群体,指的是那些在某个领域内有一定能力,从而具有一定话语权,能够对社会产生影响的人。大部分的公共知识分子还是履行了自己的责任,在尽职尽责的为人们科普和讲述一些现象。

    但是有的人则不然,依靠着这种身份,将带有歪曲意识形态的言论灌输给大众,使得一种“伪正能量”悄然进入大众意识当中,危害甚大。

    比如著名公知高某,一再强调印度是强国,印度比中国更强大之类的信息;还有2020年初的公知方某,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中国期间,以“日记”的形式编造了许多不利于大众抗击新冠的内容。许多这些内容,其实都是以“正能量”的方式进入我们生活的,但却并不能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而有一些“负能量”的东西,其实是作为一种力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的。

    心理学:比浑身负能量更可怕的是,满身“伪正能量”的人

    比如20世纪初的鲁迅先生,在中华民族最为危急存亡的时刻,以《狂人日记》、《药》、《祝福》等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的作品刺激了当时的国人,起到了助人觉醒的重要作用。现如其实也不乏一些优秀的作品,虽远不及鲁迅先生的水准,但依然能以一种“良药苦口”的形式对生活起到刺激作用。

    所以这就告诉我们,现如今我们所接触到的“能量”究竟是“正”还是“负”,相较于字面意思其实早就已经出现了变化。对于我们而言,一定要擦亮双眼,仔细判断所接受信息内容,以及对于自己的影响。

    心若冰清,天塌不惊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社会生活纷繁复杂,想要在现今的社会中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下去,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因为我们很难获取自由的生活,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许多社会关系,其都会制约我们的生活方式。

    心理学:比浑身负能量更可怕的是,满身“伪正能量”的人

    就像是文章一开始所说的,无论你做什么事情,耳边就总是会有各种反对和批判的声音,无论是同学、同事还是亲戚,都会扮演这种角色。那么应该怎样应对这些令人烦躁的声音呢?其实就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和态度。

    生活终究是属于自己的。如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所说:“人都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生活的意义是自己所赋予的,至于各种来自于社会结构的“限制”,只不过是用于修正这种意义的,尤其是涉及到自己人生方向的一些重大决定,如果自己觉得合理,那么只需要坚持就可以了。

    比如说即将研究生毕业的小龚,和自己的女友小亚相识五年,相处也十分融洽,两人都打算将终生托付给对方。

    但是小龚的父母认为女方年纪大于小龚,从传统上而言“不合适”。但是小龚并未理会,直接拿了户口本就去登记结婚了。

    心理学:比浑身负能量更可怕的是,满身“伪正能量”的人

    之后父母“不得已”也张罗了婚礼,结果婚后的二人生活美满、工作顺利,并无任何冲突。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生活如逆水行舟,当你发觉耳边的聒噪声音愈发多,那么就可以提醒自己保持清静,继续前行。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