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English
  • 注册
  • 心理知识 心理知识 关注:1 内容:16

    这12条心理学知识,帮你更好理解自己和他人,少走弯路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江湖新秀
    武林盟主

    人们都说,一个人要想快速成长,要尽早接触这滚烫的人生,看那人群涌动,看那浮华人世,去经历,去犯错,去成长。

    但事实上,有的人才20岁却经历了很多,这些经历让他能够为人处世恰到好处,所过之处如沐春风;而有的人年过40,还是各种拎不清,沟通办事效率极低。你想让自己更了解自己和他人吗?那就多学一点心理学吧。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意识的科学,以下12条简单实用的心理学知识分享给你:

    1、 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馈赠

    接受这样的馈赠,会让你在无意识中接受不平等的交易。比如超市里的免费试吃,街边小贩的先尝后买,印度宗教克利须那协会公众场合强行赠送的礼物等等,都是在设法让人产生一种亏欠感。

    即使你曾经很讨厌不请自来的推销,一旦接受了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馈赠,好感变得不再重要,你内心亏欠感产生的心理压力能极大地提高自己顺从他人的概率。

    2、 人们会爱上将要失去的任何东西

    人们对于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这便是著名的稀缺原理,它对于人们确定事物价值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数量有限、最后期限等都是在告诉潜在消费者:别想太多,尽快买。这种担心失去既得利益的心理就像催化剂一样,让你觉得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从而迅速做出购买的决定。

    事实上,那些优惠政策一直都会有,只不过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罢了。

    理解这一点,会让你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

    3、 想让别人说话算话,不能只靠制度,而是要公开承诺

    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的愿望,因为言行一致代表着靠谱、有信用,有逻辑性,这在商业社会是最有价值的个人无形资产,谁也不会冒险违背承诺和一致理论,因为这可能会被认为是脑筋混乱、表里不一甚至是精神错乱。

    一旦我们做出一个选择,或采取某种立场,内心和外部的压力就会迫使我们按照承诺说的去做,并想法设法地以行动证明自己先前的决定是正确的。

    因此要想让别人说话作数,应该让他当众做出承诺、签军令状或目标书,以便起到约束和督促的作用。

    4、 人人都喜欢熟悉的感觉

    熟悉的感觉即意味着安全感,人都会倾向于喜欢跟自己相似的、熟悉的以及喜欢自己的人,对于喜欢的人提出的请求自然也是难以拒绝。

    如果你想让某个人接纳你,你可以用老乡、同一所大学、类似的专业等方面寻找相似之处,增加别人对你的喜爱和认同。

    5、 不是路人冷漠,而是多元无知导致人们施援时的犹豫

    在局面模糊不清的时候,人们都倾向于观察别人在做什么,并下意识地认为大多数人的行为是正确的,这便是多元无知的心理学现象。

    就像新闻报道的骗子拐卖儿童妇女的作案手法,就是假装跟受害人是吵架的夫妻,旁人因为不清楚具体的情况,只能选择观察别人是怎么反应的,结果每一个人都在想别人应该会帮助他们,导致所有人都无动于衷。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当你处于这样不利情形时,你要明确指向某个人来帮你,这样被帮助的可能性会增大很多。

    6、 人们会无条件的相信权威

    一个行为正确与否,跟它有没有意义、公不公正、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等没有关系,只要它来自更高的权威,那就是对的,人们也总会无条件的相信和服从。

    著名的米尔格拉姆实验曾公布了一项骇人听闻的心理实验结果,在权威的命令下,成年人几乎愿意干任何事情,比如向弱者施加高强电压,即使他需要承受着良知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备受折磨。

    当然了,这个权威也可以是领导、行业大牛、教授等等,需提高警惕。

    7、 不要给自己负面的心理暗示,因为它可能会真的实现

    自我应验预言是心理学著名的理论,指的是如果人对某个事件的发生有所预期,并且他接下来的行为是建立在这些预期上的,那么这件事的发生会比没有预期更可能成真。

    自我应验预言对我们的生活影响之巨大是超出想象的,任何一个成年人都不是突然崩溃的,而是由生活中无数琐碎的小事引发的自我否定,以及他人向我们释放的破坏自我的信号,一遍又一遍地攻击者我们的心理防线导致的。

    8、 周边环境不断重复的行为决定了你对自我的认知

    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相信大多数人都听过。

    研究者随机挑选20%的学生,并告知学校的老师这些学生智力超群,八个月后,这些学生在IQ测试中取得了高得多的分数。

    这是为什么呢?经研究发现,在随机挑选的样本里,因为研究人员赋予的“天才学生”标签,使得老师对样本学生的态度及言行上有了转变,经常性地给与他们更多回答问题的时间、更多的表扬以及更多的耐心。

    如果父母日复一日不断地否定你,用近乎完美的标准要求你,做不到便变相地挖苦你,嘲笑你,那注定会让你自卑、消极。

    幸运的是,当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改变对自己的认知,并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主动给他人留下正面的印象,改变他人对你的态度,远离经常给负面评价的环境,进而帮助我们改变自我预期。

    9、 别人成功是偶然,自己成功是必然

    别人遭遇不幸或失败时,人们常常将问题归咎于对方个人的因素,比如能力差、好吃懒做;而当自己遭遇失败时,却将问题归咎于外在的因素,比如时运不济、别人的故意刁难等,却很少去思考自身的问题。

    这种认知偏差在职场中随处可见,比如对工作要求严格、连小细节都不放过的领导被你认为是有“强迫症”,因此对于领导的批评不置可否;同事询问工作流程及进度,你却认为他是在有意刁难自己,百般不配合等等。

    当你在一家单位呆久了,这些思维缺陷很容易被领导察觉,领导会觉得你的格局如此之小、没有潜力,同事会觉得具有这些思维的人不值得深交,进而严重影响了领导和同事的信任以及职场中的人际关系。

    其实,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当自己因为不足而失败的时候,不要急于为自己找借口,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完善自我,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就会让别人对你刮目相看,并把这种肯定信号传递给你,进一步帮助你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成为你变得更好的推动力。

    没有人能够定义你的存在,除了你自己。

    10、 白熊效应

    当人们试着不去想某件事(如白熊)的时候,反而会比没有控制自己的思维时想得更多。这种反弹现象在自己心烦意乱、疲劳或紧张的时候最为严重。这就是白熊效应。

    应对方法是告诉大脑你要做的事情,即要正着说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反复强调自己不要什么。比如把“不要再看电视剧,不要宅在家里了”改成“每周三次运动,保持身体健康”。

    11、 对事件的解释方式会影响一个人未来的成就

    比如两个同事在办公室遇到了部门领导,便跟领导打招呼,领导却没有任何回应。

    这时一个同事会觉得领导之所以忽视自己,是因为自己业务能力差、性格太孤僻、不受重视、存在感太弱。

    他也许不会因为这件小事怀恨在心,但其归因方式会让自己情绪低落、异常沮丧,因为个人能力、性格等内因,工作环境等外因是稳定的、具有整体性。他在潜意识会觉得这些因素很难改变,会影响所有的事件。

    基于这样一个心理状态,这个同事每当遭受失败的时候,就会在心里否定自己:“唉,我果然能力不行,干什么都不成。”于是,他便提不起工作的兴趣,开始消极怠工。

    而另一个同事则轻描淡写将事件归因于领导专注于思考问题,可能没看到自己等外部因素。当然了,这个外部因素是偶然的、不稳定的、可变化的因素,不会影响其对自我的评价。

    这样乐观的归因风格一旦形成,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他就会一如既往地秉持饱满的情绪,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努力做到更好。

    而不是在不良情绪中消耗自己的能量,更不会因为这个挫折影响他完成其他重要任务,从而进入一个良性的自我驱动和反馈的正向循环。

    个人的归因风格对应的解释类型会影响你的情绪——内疚、有信心或者沮丧、听天由命,进而影响自己的动机——努力前进还是松懈放弃,而你的动机决定了你将如何行动,进而决定了一个人能达到的人生高度。

    12、 习得性无助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和史蒂文·梅尔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进行了习得性无助相关理论基础的首次实验。

    具体的实验就不赘述了,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这个实验的大致意思是当实验组的狗狗多次尝试从笼子中躲避电击失败后,你再把它放入可以稍微一跳就能跃出的笼子里,并且实施电击,就会发现这个狗狗尽管浑身发抖却还是一动不动地承受着痛苦。

    这些狗狗基于自己之前努力逃脱的经验,认定自己不管怎么努力也无法躲避电击,于是便放弃了尝试。

    后来,在对人类的相似实验观察中,也发现了类似的实验结果。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人连尝试都不愿意,甘愿沉浸在自己的狭隘认知里度过碌碌无为的一生,究其根源在于深植心中的无力感。

    即使是成年人,神经元细胞也在不断地生长,也就是说人的大脑始终具有可塑性,当我们承担起解决所有问题的责任,开始行动起来,才能真正获得自由。

    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精力去解决这个问题,只是任他在那里,每次被刺痛的时候才会想起,自己还有个问题没解决。而我们也习惯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心安理得的过着充满抱怨、混乱、任人摆布的生活。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