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English
  • 注册
  •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注:1 内容:90

    心理学:你之所以放不下手机,其实是因为受到了“强化”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江湖新秀
    武林盟主
    • 你之所以放不下手机,是因为受到了“强化”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从未停止过“学习”

    • 你和你的另一半,还有你的亲人,其实都是在进行某种“交易”

    • 一旦你成为群体中的一员,你便会对其他群体的成员产生“敌意”

    “人生就像一场戏”,你的人生只是大千舞台中的一个“配角”而已。这个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人们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什么?你与他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想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先了解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你之所以放不下手机,其实是因为受到了“强化”

    说到社会心理学,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门研究社会的学科,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归根结底,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中人的学科。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人,只要你生存于社会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终究只是一种高尚的追求,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人类社会独自生存,因为那样便不再称之为人。

    正如“狼孩”一样,人们发现他们时,两个孩子已经和狼生活了几年。他们用四肢行走,吃生肉,昼伏夜出。即使被人类收养之后他们接受了后天的教育,但也依旧无法习得人类的语言,不能融入社会,在十几岁的时候便双双离世。

    心理学:你之所以放不下手机,其实是因为受到了“强化”

    人们不禁思考,怎样的人才能称之为人?

    “狼孩”是人吗?如果他们是人,为什么不能说人话?

    为什么离开了狼妈妈,他们反而不能适应?

    很多年后,心理学家才知道,即使你生下来是人,但如果缺少了后天的教育,亦或是没有在合适的时期接受教育,你依然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这一事件其实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人与社会相互依存,人离开了社会不能存活,社会没有了人也便不再称之为社会。理解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我们便能更好地学习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

    社会心理学是什么?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学习知识和各种技能,我们逐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一过程被称为“社会化”。

    那么,我们是如何进行社会化的?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我们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心理学:你之所以放不下手机,其实是因为受到了“强化”

    而这便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管中窥豹,社会心理学其实就是一门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换言之,如果把人比喻成一个小点,把整个社会比喻成一张大网,那么,社会心理学就是研究这个小点与其他小点之间关系的科学,当然,回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也是其主要任务之一。


    强化与联结

    社会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说在我们社会行为的背后有一双看不见的“手”,那么就一定非“强化”莫属。

    强化是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来的概念,他通过对狗分泌唾液的研究发现了经典性条件作用,并认为强化巩固了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心理学:你之所以放不下手机,其实是因为受到了“强化”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患有社交恐惧症,他们害怕与人交往,特别是陌生人,一说话就会脸红耳赤,全身发抖。除了生理因素之外,不断被强化巩固的联结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他们之所以害怕社交,其实是因为“社会交往”与侮辱、漠视、讽刺、侵犯等刺激形成了联结,后者给人带来痛苦,并且社会交往的出现多次伴随着这些负面刺激,就会让人将两者联系起来,以至于人们一参与社会交往,就会体验到各种负面情绪。

    对于社恐患者来说,这种现状其实是可以改变的。巴甫洛夫提出了“消退”的概念,指的是如果多次呈现条件刺激而不伴随无条件刺激,那么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便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换言之,如果在一段时间内社恐患者与他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那么健康的交往会有助于他们走出以前的阴影。反之,如果社恐患者长期处于被忽视、嘲讽的交往环境中,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负面联结就会一直被强化,从而变得更加恐惧社交。

    心理学:你之所以放不下手机,其实是因为受到了“强化”

    不仅如此,强化与联结还可以用来解释生活中其它很多东西。

    例如,当你夜晚一个人在家时,你会感到恐惧,这是因为电影小说中的恐怖元素与独处情境之间建立了联结,当你独处时,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一些恐怖的东西。

    再比如,那些家庭气氛恶劣的人们,只要一提到“家”,他们便会油然而生愤怒、不安的情绪,这是因为过去的痛苦经历与家之间形成了联结,所以当人们看到别人家里幸福团聚的时候,他也会有心酸、不甘的滋味。

    心理学:你之所以放不下手机,其实是因为受到了“强化”

    除了巴甫洛夫的“强化”,心理学家斯金纳也提出过强化,他将强化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这更能解释我们生活中的行为。

    • 正强化

    • 负强化

    正强化指的是行为受到强化之后频率提高的现象,例如,你通过玩手机获得了快乐,这种快乐便会强化你玩手机这一行为,并且你对玩手机有一种预期——在玩手机之前你便知道这一行为会给你带来奖赏,从而更加乐此不疲。

    又比如,你在工作中得到了老板的夸奖,或者因出色的绩效而升职加薪,那么以后你就会更加努力地工作,这也是一种正强化。

    心理学:你之所以放不下手机,其实是因为受到了“强化”

    负强化指的是因消极的刺激被移除从而使得行为频率提高的现象,比如监狱中的囚犯,他们因表现好而获得减刑,那么他们就会加倍努力,期望获得更多减刑。

    当家长承诺孩子:只要你考得好,周末就给你少布置点作业。孩子为了少做点作业,于是在平时的学习中更加努力,以期为自己赢得更多的玩耍时间,这也是一种负强化。

    总之,正强化与负强化无处不在,它们不仅能解释我们的行为,更能控制我们的行为,想要从中获利,关键的一点便是不能被其他人控制。


    手机依赖与强化程式

    在信息时代,我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它既能方便我们的生活,也能使我们拥有个人空间,并从中得到休息。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随着“手机依赖症”的出现,我们越来越无法控制自己的双手,拖延症、懒散也因对手机的依赖而变得更加严重。

    不知不觉间,手机已经入侵了我们的人生,以至于离开手机一小会,我们都会感到焦虑、惊慌。虽然手机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智能化,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手机只是毒药而已。

    心理学:你之所以放不下手机,其实是因为受到了“强化”

    斯金纳将强化分为了几种程式,包括立即强化与延迟强化、连续强化与部分强化,部分强化又包括不定时距程式和固定时距程式、不定比率程式和固定比率程式。

    其中,立即强化指的是个体在作出正确反应之后便立即给予强化,它是一种比延迟强化更为有效的策略。而部分强化指的是只对个体的某些正确反应给予强化。了解了这些,我们便能知道手机依赖背后真正的原因。

    以某音为例,随着手指的划动,一个接一个的短视频接踵而至,这就是一种立即强化。其中,短视频是一种正强化物,它强化了我们手指划动这一操作。

    换言之,我们之所以乐此不疲地玩手机,其实就是因为源源不断地正强化物强化了我们的行为,并且是没有丝毫延迟地、迅速地强化着,这比那些一段时间后的强化“药效更猛”。

    心理学:你之所以放不下手机,其实是因为受到了“强化”

    也正因如此,现在网络上又出现了一个新词,叫作“延迟满足”,它倡导人们不要过分依赖于立即强化,而应该保持耐心去追求更加有意义的目标。

    不仅如此,手机游戏、娱乐APP并非对我们的每一次操作都给予强化,而是选择性地对我们的某些反应给予强化。

    换言之——很多时候你并不知道下一次“奖赏”何时出现。这种期盼更像是一种毒药,刺激着我们像瘾君子一样疯狂地追求下一次“奖赏”。

    总的说来,我们对手机的依赖很大程度上受到立即强化和部分强化的影响,如果你明白了这背后的原理就会知道,你沉迷于手机并不是因为手机有多便利,而是屏幕后面有成千上万的精英在拼命加班,为的只是让你花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使用他的产品。

    霍曼斯提出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看作商品,都有一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等价地给予或回报彼此间需要的事物的过程。

    心理学:你之所以放不下手机,其实是因为受到了“强化”

    中国人历来讲究礼尚往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这是人际交互的过程。通常意义上,这些用来交换的东西都是某样物品,例如食物、酒水等等,但实际上,信息、感情等抽象的事物也是可以用来交换的。

    举个例子,父母与孩子之间相亲相爱,靠的是血缘关系和亲情纽带,但在某些家庭,父母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他们从不管孩子,把孩子交给老人抚养,自己出去快活,很多年都不回来一次。

    这种背景下长大的孩子不可能对父母有感情,比起父母,他们更喜欢老人。虽然父母和他们之间有着不可辩驳的血缘关系,但正是因为“感情交换”的存在,才使得孩子与父母之间丧失了原本的亲密关系。

    换言之,感情是可以交换的,谁对孩子好,孩子就会感激谁,血缘关系并不能决定一切。

    心理学:你之所以放不下手机,其实是因为受到了“强化”

    不仅如此,两口子之间也存在感情交换。当你刚开始追求你的另一半时,你使出浑身解数,终于得偿所愿,而对方也会被你的心意所感动,从而回报你对他的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人发现自己似乎总是在单方面付出,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于是他开始埋怨对方,感情便开始出现裂痕。

    人们常说付出不对等的感情是不长久的,也有人说感情就是要无怨无悔地付出,但是事实表明,两口子之间的感情也无法逃离“等价交换”的原则,很多时候,我对你好一分,可你无动于衷,任何人都会心生不满。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中的人的学科,你身处社会,如何与他人相互影响,群体之间又是如何相互影响,这些都是社会心理学要研究的内容。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