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English
  • 注册
  •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注:1 内容:90

    北大心理学博士:经常给自己定目标的人,或将成为积极的废人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江湖新秀
    武林盟主

    随着网络和信息的飞速发展,很多词汇一经产生,便会在网络上引发一阵热烈的讨论。比如说之前的所谓“隐形穷人”、“努力的废物”等等,突然出现,随后成为热词。

    那么这些乍一看不知所云的词汇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隐形穷人”指的是那些看上去生活好似十分富有,每天享受各种好吃好玩的东西,其实经济情况却十分的窘迫,甚至身背很多的债务。

    除了这个词之外,另一个词“努力的废物”指的是那些看似十分忙碌,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很满的人,尽管他们看上去一直在努力,但是却始终未能完成自己的目标。

    在此之前,在网上还曾经流行过一句话,是众多年轻人用来调侃自己的,那就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北大心理学博士:经常给自己定目标的人,或将成为积极的废人

    还有一些类似的语言,比如说“人间不值得”这样的话,都表现出一种十分明显的“丧”文化。

    那么这种十分消极的文化是怎么产生的呢?

    之前很少有大规模的这种情况,这也许和源自东亚近邻日本的“佛系”文化产生有关。

    “佛系”指的是那些对于生活十分随意,没有目标,得过且过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们。他们对于生活没有过高的要求,口头禅往往是“可以”、“都行”、“随便”这样的话。

    也许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社交好友:经常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发布一些关于自己目标的计划,比如减肥、学习等等,但是往往在几天之后,就会没了音信。

    在放弃坚持之后,往往整个人就会陷入一种比较消极的状态,并且会在内心安慰自己:没事的,只是暂时停止或是反正本来也做不到之类的话。

    北大心理学博士:经常给自己定目标的人,或将成为积极的废人

    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李松蔚,根据所谓“努力的废物”当中的“努力”二字进行过一定的知识普及,他认为很多年轻人为自己制定的目标只不过是生活在社会当中,被迫做出的决定罢了。

    比如考各种证、进行各种编制的考试,都是因为老一辈人希望他们去做,他们被迫去做的。其实无论是自己内心,还是身处的环境,都不是特别适合这样去做的。

    根据他的分析,我们可以学到一点——在为自己制定目标时,一定要真真正正地弄清楚自己的需求,自己究竟想要做什么?

    以心理学的眼光来看,假如只是为了迎合某些社会的观点,强行参与某些考试,最终也只是徒劳。

    所以生活就会陷入一种“制定错误目标→目标失败→再被迫制定新的目标”这样的恶性循环。在不断的失败与重新失败之中,生活变得十分挣扎。

    北大心理学博士:经常给自己定目标的人,或将成为积极的废人

    假如以社会心理学的眼光去看待“努力的废物”这种现象,其实他们不是无法实现目标,而是失去了目标。

    我们活在世上,要面对许许多多的声音:来自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身边亲人长辈的“先见之明”;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同学朋友的“真诚建议”……太多的声音让我们难以做出明智的决定。

    所以所谓“废物”其实是一个不合理的评价,因为没有人是生来就没有价值的。

    再反过头来看,尽管经常处于忙忙碌碌和屡败屡战当中,但是终究还是证明他们在积极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内心是想要进行变革、做出改变的。

    北大心理学博士:经常给自己定目标的人,或将成为积极的废人

    也就是说,他们的生活态度是十分可取的,因为这种态度是很多人都不具备的。但是对于我们而言,仅仅努力是不够的,我们要做的是,找到自己的方向,再进行积极的努力。

    所以当我们下定决心要做某件事之前,应该认真思考自己的行为,毕竟“磨刀不误砍柴工”。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立即行动,不再拖延。拖延症耽误了很多人的时间,不要再告诉自己“之后再做”。

    北大心理学博士:经常给自己定目标的人,或将成为积极的废人

    只要你想到了,那么就马上去做。

    不要再在读书之前告诉自己“玩一会手机”;不要再在写论文之前告诉自己“明天再写”;不要再在应该努力的时候告诉自己“再歇一会”了,想要完成目标,就必须马上行动。

    有的人也许会认为,当一条“咸鱼”也未尝不可,但是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我们的生活不光是我们自己,还有家庭和亲人,如果不努力,那么怎样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